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SuzhouIndustrialPark)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sipac.gov.cn/
什么是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市区东部,东接昆山市,南连吴中区,西靠姑苏区,北隔阳澄湖与常熟相望;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据2010年统计,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4个街道,户籍人口32.7万(常住人口72.3万)。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特点
(1)内外资双轮驱动。建园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吸收合同外资2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注册内资达到863亿元,内外资基本相当。
(2)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巨大,投资项目地区来源以欧美为主。在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平均投资额超过3000万美元,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汇聚制造业企业已达30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6家在园区投资了90多个制造业项目。园区投资额上亿美元的项目有6O个,投资额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有6个。
(3)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中,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所占比重达到83%;并且园区已经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OO家,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均居全国前三,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封装测试基地,园区IT产值占全国的3%,IC产值占全国的16%,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占苏州的55%,软件外包销售收入占苏州的9O%,高新技术产业利税总额占苏州的33。
(4)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苏州工业园区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43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100元,达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园区处处绿树成荫,优美舒适,没有尘土飞扬和机器轰鸣,一切都井然有序,称之为“花园工厂”一点都不为过。
苏州工业园区的运营管理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超常规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它有着较为独特的组织架构和运营管理模式,有着秉持“亲商”理念进行“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服务的政府机构,还有从新加坡借鉴、创新的开发管理经验。
(一)独特的组织管理结构
苏州工业园区的组织管理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架构层次非常高,直接体现了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合作,因而给其发展带来了很多特殊优惠政策及资源;二是从建园伊始,苏州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管委会就与开发主体开发公司CSSD相分离,理顺了相应的管理结构;三是园区管委会的设置非常精干,体现了“精简高效”的特点。
1.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为了推进园区的顺利发展,中新双方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第一层面是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负责协调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由两国副总理担任理事会共同主席,1994年至2003年中方主席由李岚清副总理担任,2004年起由吴仪副总理担任,新方主席由李显龙副总理(时任新加坡副总理,2006年改为黄根成副总理)担任,我国有关部委和新加坡内阁有关部门及江苏省政府和苏州市政府的负责人为理事会成员。第二层面是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由苏州市市长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苏州市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及新加坡有关部门和机构负责人组成。双方定期召开会议,就开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和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进行协商,向理事会双方主席报告工作。第三层面是联络机构,由新加坡贸工部软件项目办公室和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
2.园区政企分开的管理模式在开发区的具体管理上,国内很多开发区在建设初期管理主体和开发主体合二为一,以后再逐步政企分开,存在一些问题。而苏州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将行政管理主体和园区开发主体相分离。
行政管理主体是园区管委会,它作为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行政辖区内全面行使主权和行政管理职能。园区管委会为客商提供从企业设立、工厂建设、员工招聘到企业运行各个阶段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同时,园区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一级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是园区的开发主体,由中新双方财团组成,中方财团由中粮、中远、中化、华能等14家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资组建,新方财团由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有实力的私人公司和一些著名跨国公司联合组成。1994年成立时中方占35%,新方65%;2001年股比进行了调整,中方占65%,新方35%。CSSD的主要职责是园区7O平方公里的成片土地开发与经营、物业管理、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产业与基础设施开发,以及在园区内投资举办企业等。在园区开发的各个阶段,如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等,以及对入园企业进行服务方面,管委会和开发公司CSSD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苏州工业园的繁荣,并给入园企业提供了相当优质的服务。
3.精简高效的政府机构园区管委会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和扁平化模式,整合政府职能,减少管理层次,凡可设可不设的机构一律不设,部门职能尽可能综合化,相近职能实行合并;坚持因事设岗、因岗选人,一人多职、一专多能,适度分权、交叉兼职,这样一个部门就承担原来多个部门的职能,并将传统体制下政府职能中较低层次和部门中间层次的职能分离出去,改由非政府性质的公务机构和中介机构来承担。目前,园区管委会除办公室外,只下设16个管理机构,在编机关人员仅200人,其中留学生与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超过30%,并且对公务人员实行全员招聘、技能考核、末位淘汰、动态管理,在效率型政府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
(二)“亲商”理念与“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何以吸引到数额巨大的外资,其中固然有特殊优惠政策的影响,但其“亲商”理念和对企业“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在《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来自苏州的报告》一书的序言中,陈清泰同志曾做出了精辟的阐述,“投资者对投资地域的选择,就是对投资环境的选择,实质上是对不同地区政府的选择。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从表层看,是争取经济资源的竞争;进一步看,是市场有效性的竞争、是公共环境水平的竞争;深层次看,则决定于政府的职能定位和政府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体制转轨中深化政府改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多分享市场经济成果的一个关键”。由此可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一环。
1.“亲商”理念
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着力完成以下几个转变:
(1)从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明确了政府是全心全意为投资商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与企业是坦诚相见、双赢互利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关系,要求政府努力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人为本”,竭尽所能为投资商提供人性化、专业化服务。
(2)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园区管委会由过去计划式的直接管理,转向以经济、法律为主要调控手段的间接管理;努力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积极创造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发展环境;给投资商一个透明的、可以预见的政策判断,一个稳定的、可以信赖的发展环境,一个综合商务成本低、成长前景明朗的投资信心;将所有收费项目归并为国家和省市规定的7种工本费,目前仅保留工商注册、土地使用、税务登记三项收费,其他费用不收,与国际接轨。
(3)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园区管委会不是消极等待投资者提出什么服务需求,而是主动定期上门拜访和询问投资者会关心和需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力求提供超越并领先于投资者需求的政府服务。
(4)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督转变。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积极推行诚信管理,落实行政许可证制,简化事前审批(行政许可),实施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建设项目仅保留政许可事项8项、备案核准类19项、转报许可类10项,审批时间由9O天减少至25天左右。
此外,苏州工业园区还建立了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由一站式服务大厅代表管委会统一对外办理国内外企业登记相关手续、履行集中审批事项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和指导服务职能。在一站式服务大厅,有24个服务窗口,承办55项业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程序,简化手续,量化责任,优化服务,并推行服务承诺制和电子审批制。
2.“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为方便企业开工投产,园区建立了项目开工建设领导小组,全程跟踪、协调解决企业开工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管委会专门设立企业服务部门,定期走访企业,听取企业意见,主动为企业提供全天候的服务。园区管委会通过走访企业、举行企业座谈会、现场办公等形式,在政策争取、项目融资、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企业有力支持。此外,园区还加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帮助企业克服困难。。
在“亲商”理念的指引下,园区为入园企业提供了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服务。无怪乎有企业感言:在苏州工业园,“政府不像政府像企业,官员不像官员像服务员”。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投资项目都选择了苏州工业园区。
(三)苏州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借鉴、创新的开发管理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唯一以借鉴外国经济与公共行政管理经验为特色的开发区,可以从新加坡方面得到很多外部资源。新加坡方面不仅在初期的巨额资金投入、引入外商投资项目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向苏州输出了大量先进的管理运营经验,从政府管理到经济发展,从规划布局到完备的基础设施,从生产服务体系到生活服务体系,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方面成立了“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新加坡学习先进经验,累计派出1700多人次赴新培训。园区结合中国国情,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了新加坡经验,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是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吸收外资的宣传、招商网络组织、营销方式和鼓励措施等。
(2)第二个层次是经济发展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主要是指新加坡政府有关机构在建设和管理裕廊工业镇的过程中,调控市场经济的经验,以及在经济活动中有序竞争、相互合作的做法,如市场经济、产权清晰的工商企业、条例及法规、商业配套、具有竞争性的环境、财政金融政策、劳资政三者关系的协调等。
(3)第三个层次是公共管理和社会保障机制方面的经验,如健全的法制、廉洁的政府、管理机构的协调和谐、高效精干的公务员队伍、公积金制度等。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苏州工业园区编制实施了75项管理办法和细则,并不断有所创新,从而形成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苏州工业园区园区的特色建设
一是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先行,并制定得科学。
建园伊始,园区以3600万元的高价用一年时间聘请中新双方专家编制了先进、科学的园区总体规划,融合了新加坡与国际上先进的城市规划经验,“以人为本”地合理布局了工业、商业、人口、交通、景观等各项城市功能,突出了科技发展,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具有“体系完善、设计超前、思路科学”的特点。并设定了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不仅具有很强的执行性,同时也考虑到了长远的发展,留有余地。如今园区的开发建设与12年前的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完全满足了园区的飞速发展。这种可预见的、低风险的投资环境给予了投资商巨大的信心,也有效得保护了所有投资者的利益。园区前后共编制完善了前瞻性总体规划和300多项专业规划,规划累计投入达2亿多元。
二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生产服务体系非常到位。
在基础设施方面,国内大多开发区是“五通一平”、“七通一平”,而苏州工业园区达到了“九通一平”;在生产服务配套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不仅积极引入了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会计法律等服务机构,而且打造了良好的物流平台,拥有高效的绿色物流通道和海关自主管理权,园区海关提供24小时和节假日不间断服务;此外还构建了市场招聘、猎头招聘和上门招聘三大人才引进网络,着力构建三大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校企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开发机制,即工业技术学校培养“蓝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灰领”(高级技工),独墅湖高教区培养“白领”,为入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
三是苏州工业园区的生活服务体系十分完善。
在园区,生活设施齐全,居住环境优美舒适;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先进理念,结合园区商业开发,园区建设了集商业、文化、体育、卫生、教育于一体的区域性商业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园区以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涵盖医疗、住房、养老和失业救济等各项社会保障的公积金制度,让区内居民贫有所济、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居者有其屋;此外,良好的教育环境也解决了投资者、工作者的后顾之忧,园区目前已拥有国际学校和自己的省重点中学、省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省示范幼儿园。2001年,全区已有中小学35所,中小学在校学生规模超过2.4万人。这一切都使得苏州工业园区不仅仅是一个“乐业”的热土,更是一个“安居”的桃源,不仅留住了在园区工作的中外员工,还吸引了苏州乃至周边的居民前来居住。这使得园区居住、商业房地产大幅升值,有效地补偿了工业地产低价出让的损失,开启了一条用居住、商业房地产来平衡工业地产开发从而促进开发区建设的良好思路。
四是苏州工业园区十分注重协调发展。
(1)在开发过程中,园区高度重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努力在提高引进项目质量、单位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上下功夫,不断向质量要效益、向空间要资源,通过湖底清淤取土4000余万方,用于低洼地、沼泽地的填土,避免挖废耕地1.5万多亩,开创了“清淤、治水、取土、扩地”相结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新模式。这一点是受到新加坡填海造陆的启发。通过取消农村宅基地审批,将原先2O平方公里的农村宅基地和村庄用地规划为6平方公里的集镇社区和居住新村,节约用地l4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加强“零土地”招商,积极鼓励商品房和标准厂房等各类建筑向高层发展。2006年1~7月,园区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加7.9%,土地转让面积却下降了3O9/5,中新合作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l7亿美元。
(2)园区很注重执政为民和富民优先。园区从l998年开始以财政代缴方式免征了农业税。基本实现了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企业参保率达100%,各类参保人员超27万人。同时加快社保标准提高与农保城保并轨扩面步伐,全面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统筹制度(农民交50元,最高保额20万元,解决了因病致贫问题)。对征地农民按年龄和就业情况分别建立保养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按月发200~220元生活费),征地待安置劳动力中,95重新上岗,其中自主创业的超5000人。对弱势群体建立低保和贫困帮扶制度,对低保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出资l亿多元,帮弱势群体入住新房)。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园区确立绿色招商理念,实行环保“提前介入”、“一票否决”,12年间因环保因素否决项目200多个,累计合同外资超过11亿美元;园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创建试点,区域环境整体通过IS014000认证。
五是园区突出科技兴区。
(1)园区注重创新载体建设:组建研发、创投、教投等国资创新投资主体;建成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集成电路、光电、软件、动漫、汽车零部件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注重创新主体建设:园区投资了数十亿元资金,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网络,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校企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开发机制;以市场招聘、上门招聘和猎头招聘方式构建人才引进网络;目前,园区集聚海外留学人员创办企业200余家,跨国公司和国家级研发设计机构50余家,博士后工作站6个,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万名。
(3)积极营造创新环境。园区建设了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江苏省集成电路生产力促进中心、苏州市软件评测中心等一批功能平台;形成了针对创新的五大政策扶持体系;设立总额10亿元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基金及生物纳米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组建了注册资本达20亿元的中新创投和创业担保公司;并率先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
六是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及科技部于2007年5月正式认定苏州工业园区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服务外包是当前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式,也是苏州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新的增长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采取的是“基地城市+示范区”的模式,苏州工业园区不仅具备符合“示范区”要求的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具有开展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基础,并已有可适用于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企业的具体扶持政策,区内从事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也已远远超过了认定要求的25家。在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两大类中,苏州工业园区的信息技术外包发展态势尤为强劲,市场空间十分广阔。首先是软体外包。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有软体企业200多家,软体外包出口额超过8000万美元(12080万新元)。三星、松下、艾默生、安德鲁等跨国公司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为总公司的亚太总部和全球部门提供研发支持。此外,苏州工业园区已有1000多家企业选择了财务外包,还有3000多家企业选择各类后勤外包。据统计,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软体产业产值超过5O亿元人民币(98000万新元),动漫产业产值也已突破5亿元人民币。面对众多外包服务载体的日趋成熟,站在制造业高地上的苏州工业园区已将未来发展全新定位:“世界工厂”要变身为“世界办公室”。
参考文献
- ↑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与运营模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7年7月11日.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发表于2022-06-16,由周林编辑,文章《苏州工业园区》由admin于2022年06月16日发布于本网,共7271个字,共5731人围观,目录为进出口贸易,如果您还要了解相关内容敬请点击下方标签,便可快捷查找与文章《苏州工业园区》相关的内容。
版权声明:
文章:(苏州工业园区),来源:,阅读原文。
苏州工业园区若有[原创]标注,均为本站原创文章,任何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任何内容不得引用,文章若为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来源,本站仅为分享知识,不参与商业活动,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