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效应

摘要: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    5    积极应对维特效应[1]6    参考文献维...

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

   
  • 5    积极应对维特效应[1]
  • 6    参考文献
  • 维特效应是什么?

    维特效应是自杀模仿现象——1774年,德国作家歌德发表了一部名为青年维特的麻烦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失恋和自杀的故事。小说出版后,它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不仅使歌德在欧洲出名,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趋势,因此得名维特效应。

    自杀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和传染性。特别是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成员共同有某种情绪(通常是负面情绪),但缺乏反应手段和宣泄渠道,如果个人选择一种发泄方式,其他人往往会模仿。

    研究维特效应

    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有着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时代的普遍启蒙意义。对于维特的精神和性格,读者都会产生钦慕与爱怜;对于他的命运,都不免一洒自己的同情泪。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菲利普斯对研究的兴趣之一是追踪从那时起到现代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他发现,在报告所涵盖的地区,轰动性的自杀报告将显著提高自杀率。因此,他得出结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在看到别人自杀的消息后,激发了自杀的想法,并效仿了自杀者。这贯穿了一个社会认同的原则。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自杀的形式时,他同意这种消除痛苦的方法。

    菲利普斯通过对1947年至1968年美国自杀事件的统计获得维特效应证据。他发现,在每次轰动自杀新闻报道后的两个月内,平均自杀人数比平时多了58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每次报道自杀,都会杀死58个本可以继续生存的人。菲利普斯还发现,自杀诱发的自杀主要发生在广泛宣传自杀的地区。此外,宣传越广泛,自杀者就越多。

    维特效应-图1

    维特效应的社会原因分析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维特效应就像情感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肆意渲染对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有着强烈的暗示和诱导作用。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杀后,媒体报道层出不穷。结果,从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香港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未治愈。当月,香港自杀案件131起,比3月份增加32%。几名死者留下遗书,明确表示自杀与张国荣自杀有关。

    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未遂自杀。自2000年以来,每年有10万人22.2人自杀,每2分钟就有1人自杀,8 人自杀未遂。可以说,如果每次自杀都要报道,恐怕整个报纸都装不完。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人自杀的比例越来越大,这当然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快速变化、人们的精神和物质压力有直接关系。自杀的增加不能全部归咎于媒体。但正如作者前面所说,媒体的自杀新闻确实与自杀行为的增加有着不可避免的联系。媒体也应该主动反思和警惕,只是出于对生命的恐惧。

    社会可以关注自杀现象,但不应炒作自杀案件或娱乐自杀,而应采访一些专家学者,突出心理危机干预,激发公众思考和讨论自杀背后的社会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易发人群

    打工族易发

    员工的连环自杀发生在许多公司,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外国公司。2009年,欧洲第三大手机运营商法国电信集团员工自杀,18个月23人自杀。该公司的大规模裁员、转移和重组直接相关。法国电信不断要求员工加快工作进度,严重影响了员工的情绪。

    自杀是一种心理传染病。当一个人选择自杀时,其他有类似情况的人很可能会效仿,称为维特效应。也有人认为,维特效应是自杀者选择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原因问题是自杀的根源。

    职业压力

    职业压力性能:工资不合理造成的压力;管理模式落后、不科学的约束压抑员工热情的压力;与同事、上下级、部门冲突造成的人际压力;工作太忙,无法考虑家庭压力;结构和岗位调整造成的职业发展前景压力;各种现场安全事故和隐患造成的安全压力等。这些职业压力影响着人们在工作场所的心理和行为。

    在《自杀论》中,法国社会学鼻祖涂尔干说,个人社会关系越孤立,越疏远,自杀的可能性就越大。

    心理健康预警

    与国外不同,中国发生的几起连续自杀事件都是80后和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其中大部分是生产一线农民工。据统计,中国农民工外出工作1.5在1亿人中,新一代占60%,约1亿人。许多80后和90后农民工认为自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人。许多人跟随父母在城市长大,习惯城市生活,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如果第一代农民工只是追求工资收入,更愿意落叶归根,那么新一代农民工更注重自己的权益和个人感受,更有融入城市的冲动。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找到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户籍、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的差异使新一代农民工明白,他们不是城市人。虽然他们有梦想、自信和独立,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新一代农民经历了更明显的城乡分裂、更多的收入不平等和更深刻的社会排斥。他们在城市社会的边缘受不了歧视和差距。

    没有人沟通,压力太大,需要伴侣,对未来感到恐慌。不排除新一代农民工社会经验浅、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但更重要的是,工作密集、劳动强度高,进一步增加了挫折感和孤独感。同时,企业的程式化管理,缺乏人性化和精神关怀,使这些年轻人缺乏人际交往,导致抑郁。

    一位心理学家说,在工作中,当企业提出的要求超出一个人的能力和资源范围时,人们会感到紧张,甚至导致一系列心理疾病,如缺勤、辞职、事故增加、体力衰竭、恍惚、缺乏效率、抑郁和自杀。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上,除了自杀,他们似乎找不到其他‘解决办法’。

    员工自杀事件的持续发生让人们意识到,新一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正在发出警报。

    积极应对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生动地表明,大多数时候,人们不是根据有意识的理性思维和仔细考虑的计划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是依靠本能、习惯、传统、宗教和模仿前辈;当他们面临困难,这些传统的指导来源不能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时,他们会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无助。此时,如果他们周围的人选择自杀,他们很可能会接受这个简单而简单的答案。即使在自杀方式上,他们也懒得考虑,只是模仿事物。

    一个人选择自杀的目的不仅是结束自己的生命,通常,这是他向社会展示的态度,对周围的人大喊大叫,用最强烈的声音发送最后一条信息:我可以为你付出这样的代价;看看你把我逼到这里;看看你毁了一切;我感到内疚;我是无辜的;我已经尽力了;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无耻,等等。这些信息最初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但许多人从未学会过,当他们看到其他人用自杀来喊同样沉积在胸部的话,看起来被理解时,他们认为他们终于学会了。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维特效应?

    连环模仿事件发生后,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社会制度、企业管理等问题,但这些问题一夜之间就能解决。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各种负面情绪。当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时,我们能做的就是增强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掌握一些情绪调节和心理减压的方法,提高心理抵抗挫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维特效应

    维特效应发表于2022-05-12,由周林编辑,文章《维特效应》由admin于2022年05月12日发布于本网,共2915个字,共5115人围观,目录为经济百科,如果您还要了解相关内容敬请点击下方标签,便可快捷查找与文章《维特效应》相关的内容。

    版权声明:

    文章:(维特效应),来源:,阅读原文

    维特效应若有[原创]标注,均为本站原创文章,任何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任何内容不得引用,文章若为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来源,本站仅为分享知识,不参与商业活动,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5775053793

    9:00-18:00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