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全球化
什么是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增强。贸易全球化的前提是技术的全球扩散。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将一些成熟的技术和关联性技术扩散到世界各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在各国之间进行梯度转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的交叉投资、企业兼并等,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并把技术较为陈旧、科技含量较低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各国之间交流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必要性大大增强。随着加入区域集团国家的增多,全球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并且还出现了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深,各国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
贸易全球化的特征
(一)贸易壁垒的削减
从配额的取消,关税的不断削减,对各种行政干预和其他技术壁垒的规范都体现出国际贸易朝着一个更加自由和透明的方向发展。它能够促进货物贸易全球化深入发展,反映出更多的国家正致力于将本国经济进一步开放并积极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
(二)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
跨国公司直接组织公司内部的全球生产配置和贸易交换,因此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剂。跨国公司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件交给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进行生产和装配,扩大了国际间的生产专业化;同时,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其投资和产品销售的目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投资和销售,使国际分工有了崭新的内容。跨国公司具有跨国生产和跨国经营的特点,而其在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与之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逐渐演变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
(三)不断发展的贸易和投资的多边框架
通过各种多边框架的有效约束和规范,全球货物贸易得以有序而稳定地进行。这些约束手段的成熟表明货物贸易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公司内贸易成为货物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内贸易是随着跨国公司出现而出现的另一个产物。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跨国公司采取各种方式来压缩成本和提高效益。由于公司内部贸易可以与更熟悉的交易者交流并且可以实施更具目的性的转移定价,这些优势给公司内部贸易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贸易全球化的衡量指标体系
考察一个经济体是否具备了参与货物贸易全球化的特征只需做一个定性的判断,要想衡量一个国家货物贸易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必然需要更多的定量方法。这些货物贸易全球化的衡量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核心量化指标体系
核心量化指标是一组常用的传统指标,对整体和局部的经济状况的衡量都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一国的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这个指标能够从总量和增量的角度显示出国内厂商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及其贸易方向。但应该补充的是,一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国交易的运输成本和营销成本以及一国经济规模的大小都可能对这个指标的指示性产生影响。例如,一般小国会倾向于专业化分工,从而使得出口在GDP中有较高的比重。
2.一国货物进出口平均数占GDP的比重。这是一个衡量一国国际货物贸易额占该国经济总量比重的有效指标,但是它并不能用于衡量一国对外贸易开放度。对不同开放度的国家经济数据进行统计仍然有可能获得相同的百分比。
3.进口满足国内最终需求的比重。它衡量了由一个国家的进口所满足的国内最终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但是它也同样面对了这样一个问题,资源匮乏的小国可能相对于资源丰富大国更倾向于专业化分工而更多地从他国进口其它产品来满足国内最终需要。
4.与国内出口相关的GDP的比重。这个指标衡量了一国国内出口对于GDP的贡献率,但是应该区分出口商品中本国投入品和进口投入品的份额。
5.一国外资公司的进出口在总的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这个指标衡量了该国国内外资公司对其总的进口和出口的贡献率。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加之其内部贸易的活跃,它们往往表现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进出口倾向。分析外资公司对一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助于分析一国的整体全球化水平。
6.一国外资公司的内部进口和出口占一国统计总额的比重。前面也已经提到,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会对一国贸易额的统计数额产生较大影响。同时,这些外资公司的功能特点是影响因素之一。例如,如果子公司具备分销中心的功能,则会给东道国带来较多的进口,而如果子公司是生产的功能,则会大大增加东道国的出口额。
(二)补充指标体系
由于核心量化指标可能无法全面表示一国货物贸易全球化进程,某种因素都可能对一国货物贸易全球化结果造成影响。因此构造一系列的补充指标则可以对遗漏的重要信息进行补充分析,使对一国货物贸易全球化考察结果更加精确。
1.行业出口倾向。
这个指标用来表示,Xij为i国j产业的出口量,Pij为该国产业总产量。它衡量的是这个行业的贡献率。这里同样应该考虑到,广泛实行专业化分工的今天,每个部门的活动可能在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一个处于垂直一体化更加明显的经济体中的行业可能有较低的Pij。例如,一个国家的机械厂商倾向于从国内其他厂商处购买零件,而另一个国家的机械厂商则自己生产所需零件,如果贸易额一样,则前者的Pij更低。
2.满足国内需求的进口渗透率。
国内总需求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的需求,而进口也可以被看作是满足这两种需求的进口。这里可以构造几个指标来全面讨论:
调整后的进口渗透率(import penetration):, 其中MI——中间品需求的进口;MF ——最终需求的进口;DI——中间品需求;DF ——国内最终需求。
中间品需求的进口渗透率(Penetration of imports for intermediate demand) :
最终需求的进口渗透率(Penetration of imports for final demand):
这里可以得到另一个指标:,该指标关注了不同市场和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根据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特质和相应的进口量给予不同的权重,使各种需求与进口的联系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
3.外国渗透率。
,其中SF为外资公司的当地销售额;XF为外资公司的出口额;M是总进口;DF为国内最终需求。
此外由于外资公司可能为自己生产而进口商品,而这部分进口并不是东道国当地居民的最终需求,但已经被计入到总进口中,因此如果外资公司在东道国从事进口加工的行业可引起相当大的进口,在调整时应予以剔除,进一步调整后指标为:,MFP指为外资公司为自己生产而进口的商品。该指标可以与进口渗透率结合起来使用,它能够有效的表现出一国国内外资公司在满足东道国国内最终需求上的作用。
4.母公司的贸易在总进口和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一国国内的母公司可能由外资控制也可能由本国居民控制,它们的活动同样都能显示出一国货物贸易参与全球化的程度,衡量指标为和,其中X为一国总出口;Xparent,dc 为在国内最终控制下母公司的出口;Xparent,fc 为在国外最终控制下母公司的出口。同时,货物总出口和货物总进口中公司内贸易所占的比重可以作为一个辅助的指标。
5.一国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产品的比重。
该比重体现了一国出口中进口投入品发挥的作用和一国产品生产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从而显示出贸易国之间的生产一体化程度。
6.一国GDP中再出口所占的比重。
由于国际间贸易方式的逐渐成熟,逐渐演变出一些国际分销中心,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个指标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在国际分销体系中的地位。
7.一国货物进出口中中间产品所占的比重。
这个指标也是针对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一个产品的各个零件的生产或者各个生产程序可能发生在不同国家。这个指标同样是体现一国生产参与国际合作的程度。
8.总出口和总进口的赫芬德尔指数
Xi——对i国的出口。
这是一个衡量一国贸易地理方向和多元化程度的指标。赫芬德尔指数运用的是通过流量和存量的结合比较来衡量的方式。实质上也是根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力给予其不同的比重,避免了简单平均带来的误差。这个指标的含义是如果该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额是相等的,则这个指数将等于,而如果对各国的出口额有一定差距则赫芬德尔指数将偏离。
(三)实验指标体系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是以全球环境的不断变化为背景的。实验指标正是为了适应这样的变化而制定的,以确保对货物贸易全球化程度的衡量方式与时俱进。
1.资本所有权基础上的贸易收支。
外国直接投资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拓展市场的常规做法,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在东道国经济中成为重要的角色,它带来的是一国统计贸易额应该以什么为标准的新问题。这里提出的以资本所有权为区分标准来统计贸易收支的方法给了一个可行的方式来考察国内外资金对于一国经济的影响力,显示了国际合作和经济融合的程度。
2.新的贸易形式的贸易量。
近年来衍生出的各种新的国际合作方式不仅是代表了国际合作的程度不断加深的现状,也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对这些商务活动的统计是衡量一国货物贸易全球化的新的考察角度。
激烈的全球竞争促使商家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外移从而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国际分包就是其典型形式。国际分包是委托人和分包商国际间的合作,对于货物贸易来说可以在研发、生产等各个领域进行。从参与的方式来看,一国的企业可以作为分包人进行海外分包,也可以作为承包人为海外委托人提供产品或服务。国际分包也可能作为直接投资的一种替代,比如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间的分包合作。所以在统计的时候可以区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贡献率和本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包的贡献率。
生产者与分销商结成了生产和销售的联盟提高了产品生产和分销的水平,促进贸易发展。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对通路、资源、管理、财务的协同产生规模经济和优势互补。跨国公司逐渐以联盟形式出现的同时,这样的协同分销的方式也逐渐被运用开来,成为参与国际合作的又一方式。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电子商务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使得贸易商之间、贸易商和顾客之间、贸易商和政府之间有了全新的、更有效的沟通方式,进一步促进了货物和资金的流动。电子商务是实现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前提条件,而EDI则开创了世界范围内实现商业文件标准化、电子自动处理和交换的新型贸易方式,使国际贸易能够按照国际统一的贸易程序进行贸易交往及商务处理。电子商务的运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贸易的国际化水平。
3.产业内贸易的贸易量。
产业内贸易指数是专用于衡量产业内贸易的工具这个指数是把单类的产业类贸易指数通过扩展出权数来应用于更多产业的贸易情况。权数是该类进出量占总贸易额的比重。
4.中间产品贸易的贸易量。
中间产品贸易业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的全球化发展而发展的。生产过程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连续的生产链出现了更多的中间环节,促使了中间产品市场的发达。国际间的商家各自运作于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获得了国际贸易的利益。一国参与中间产品贸易的程度是其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紧密程度的有效指标。这项统计对于计算涉及中间投入品进口额的指标也有很大作用。
贸易全球化不平衡的表现及影响
(一)不平衡发展中的贸易全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全球化发展更加迅速。贸易总量年均增长率6.5%;贸易内容不断丰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各国间经贸联系紧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表明,1995年以前,全球外贸依存度在40%左右,此后11年内迅速提高到60%左右,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经济都不同程度地融入其中。但是各经济体的贸易发展速度、参与贸易全球化的主动性与深度却是复杂、不平衡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
第一,世界贸易高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二战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占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比重,所占份额虽有增减变化,但其支配地位并未改变。1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占世界货物出口的2/3,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更是占有绝对优势,当今世界贸易仍然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根据WTO发布的全球贸易报告,2006年全球商品进出口额排名前十位的除中国外都是发达国家,其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额的3/5。
第二,世界贸易地理流向仍以发达国家为主。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地理流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首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居次要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个趋势仍在加强。同时发展中国家贸易从整体上对发达国家依赖性相当大,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贸易关系不平衡;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中的贸易地位也大不相同,同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的增长主要来自亚洲、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
第三,世界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主要适应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在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下发生了深刻变化,初级产品生产更趋紧缩,传统制造业减少,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迅速增长,高科技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剧增,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适应了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并且产业水平差异越大,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水平和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差距就越大。贸易全球化不平衡性越明显。
第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控制作用进一步增强。当前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外部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约各占1/3,跨国公司的资源、市场控制力及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作为世界市场的微观主体,跨国公司参与贸易全球化的广度、深度甚至超过了某些国家,使世界市场上跨国公司间的竞争几乎决定了某一行业中国家之间的竞争,跨国公司在贸易竞争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在贸易全球化中地位的提高加剧了贸易全球化的不平衡性,使强力集团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贸易全球化不平衡的影响
宏观层面,贸易全球化为参加方带来的经济利益一部分是自由贸易交易中的直接利益,从贸易全球化不平衡的表现来看,发达国家大多是国际市场上占有支配地位的买方和卖方,其优势产品价格较高。贸易自由化的另一部分经济利益是出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是有条件的。当前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落后发展中国家参与贸易全球化程度由高到低、各不相同,如果一国参与贸易全球化的程度不够深或不占有自己的生产、分销资源,贸易全球化不平衡性就会缩小出口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贸易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扩大国家间收入的差距。
微观层面,一方面,追求贸易全球化规则意味着跨国公司为获得最小成本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跨国转移,这会使工人工作的不稳定性、被动性增加。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跨国公司那样的跨国生产、营销体系和能力,在跨国公司推动的贸易全球化中,它们若不能实行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为目标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竞争力,便无法同跨国公司竞争,无法继续生存或发展。
参考文献
↑ 蔡春林.货物贸易全球化衡量指标研究《商业时代》 2007年第06期
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发表于2022-05-25,由周林编辑,文章《贸易全球化》由admin于2022年05月25日发布于本网,共6103个字,共5941人围观,目录为外贸术语,如果您还要了解相关内容敬请点击下方标签,便可快捷查找与文章《贸易全球化》相关的内容。
版权声明:
文章:(贸易全球化),来源:网络整理,阅读原文。
贸易全球化若有[原创]标注,均为本站原创文章,任何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任何内容不得引用,文章若为转载文章,请注明作者来源,本站仅为分享知识,不参与商业活动,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删除